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关注我们:
加微博
加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
切换风格
用户名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宗亲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宗支介绍
群组
Group
谱牒展馆
日志
Blog
宗亲视频
记录
Doing
袁氏
袁氏起源
本派源流
先祖简介
各地宗支
字辈排行
族中先贤
族谱
族谱
班行
承祧
规训
祠堂
郡望
堂号
昭穆
宗亲
修谱常识
家谱研究
寻根溯源
宗亲组织
宗亲作品
袁氏企业
当代才俊
袁氏世范
站点
天下袁氏
宗亲活动
公益事业
志愿服务
宗亲建议
网站管理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袁氏伯庸后裔网
»
宗亲论坛
›
天下袁氏
›
袁氏名人
›
蓦然回首江南地,自然节序今似昔——读袁景澜《吴郡岁华 ...
猜你喜欢
返回列表
查看:
3601
|
回复:
1
蓦然回首江南地,自然节序今似昔——读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
[复制链接]
袁文献
袁文献
当前离线
积分
18996
588
主题
66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996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2-13 04: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 于 2018-2-13 04:41 编辑
蓦然回首江南地,自然节序今似昔
——读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
张承宇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春在京城不做踏青之想。困在屋中,眼望春意渐深,无奈中只得拣一册清代袁景澜所著的风俗书《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来读,聊以神游。本想读读春季风俗就罢手,岂料古时节令之趣,征引材料之丰富,袁氏文笔之美都使人不能释
卷,再加上偶尔发现一句口耳流传至今的谚语,倒得来许多意想之外的愉悦。
袁景澜,苏州人,生于嘉庆年间,同治年间仍在世。他所记的大概也就是一二百年前的江
南风俗,算不得非常久远。
本书铺展了一幅绚丽而迷人的清代苏州风俗图。以正月为例,“开门爆仗”、“灯市”、“闹
元宵”、“猜灯谜”等沿袭至今,但“接五路神开市”、“人日”、“桃符”等却只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它们的踪迹,而“秤水”、“茧卜”、“春牛图”则完全是农业时代乞求丰年的产物,早已销声匿迹。其中“秤水”一俗甚为少见:“秤水之法,江湖间人常于岁朝至十二日,以一瓦瓶,每朝汲水。重者多雨,主水;轻者少雨,主旱。以一日当一月。又或汲岁除水秤之,与元日水较秤,重则大水。”江南多雨,这秤水之法恰恰可以窥见吴地民众与雨的亲密关系,虽然看起来不免缺乏科学依据。
其他如二月的“元墓探梅”、三月的“虎阜花市”、十月的“天平山看枫叶”等,则是苏州独有风俗,尤其是玄妙观常常作为民众狂欢的场所。如“城内新年即景”所记:
城中圆(玄,吴语二字同音)妙观为游人争集。… …卖设色印板画片者聚三清殿,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观内广场,五方群估丛萃,支布幕为庐,鬻糖饵食物、琐屑玩具、橄榄果品。杂耍诸戏,各奏其技,以资谋食。如绳伎走索、狡童缘橦、舞盆飞水、吞刀蹑跷、傀儡牵丝、猴猱演剧,或隔帷象声、围场扑打、盲叟弹词。老僧因果、曲号滩簧、技传测字,凡医卜星相之流,靡不毕至,以售其艺。贵贱相还,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 …
名目繁多使人眼花缭乱,现代人围坐电视机旁,虽然有饱览天南海北的节目的福分,到底缺
乏一点可以调动自身的“现场感”。另有六月“元都醮会”等也都在玄妙观进行,借神佛之名娱乐,正是古代民俗中有趣的现象。玄妙观今天依旧坐落在苏州最繁华的市区,但只是作为一处安静的古迹,而失去了它曾有的诸多实际功用。
此书另一处体现袁氏才情的是他的风俗诗。他在多数风俗后都附有若干应景诗作,且多录本人之作,使该书更充满个人的独得之乐。宋代蒲积中有《古今岁时杂咏》一书,收录宋以前 的风俗诗,篇幅巨大,堪为巨帙,《四库提要》评为:“古来时令之诗,摘录编类,莫备于此”,不过因诗作收录过于庞杂,而且应制之作不少,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佚诗,更像一部资料性的总集,风俗反而成了次要内容。而袁氏此书一切材料都紧扣风俗,附录的诗作也是为了更好 地说明风俗。袁氏的诗写得不算坏,根据本书前言介绍,《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八说他“能诗,著声吴下……其《南宋宫词》百首、《姑苏竹枝词》百首、《苏台揽胜百咏》,尤为时传诵,或诗史、诗虎称之”。今录《咏菜三首》其一:
霜晓门停卖菜船,人家秤买度残年。一绳分晒斜阳里 ,留佐盘餐小雪天。
四句诗前两句闹景,后两句静景,简淡笔法,似平平写水乡风光与水乡人家的度日,却别有
一份祥和的人生乐趣。
从该书征引材料的丰富看,袁氏对风俗的确是有着莫大的热情。专门的风俗书如《荆楚岁时 记》、《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略》等自不必说,历代经史子集无不在征引之列。如《神异
经》、《隋书》、《酉阳杂俎》、《唐诗纪事》、《七修类稿》等等,有许多都是较为冷僻的书。袁 氏在各种典籍里钩稽民俗材料,所以此书在某种意义上记述的不仅仅是苏州一地风俗,其实
是掀开了整个古代中国风俗画卷的一角。尤其写习俗的沿革,使人顿生历史之感,远古其实一直活在我们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正如德国考古学家西拉姆在《神抵·坟墓·学者——欧 洲考古人的故事》一书中所说:“深入研究人类历史以后,我们有时似乎可以感到,古代的气息越过岁月的隔阂飘到我们的身边。……人类的特点在于代代相传,每一代都必然具备前辈留给他们的思想感情。”而风俗的传承可谓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脚。
该书记录的有些风俗亦可资考证。如三月的“放断鹞”一俗云:“清明后,风不上升,故 俗于清明日放鹞于空,举线断之,名放断鸦”。这与《红楼梦》七十回中所记众人放风筝,最后拿剪刀铰断线,一任风筝飞去,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出去了”的描写正一致。据当代风俗研究者考证,这种有意断线寓意去灾病的做法多在南方,比如江西也有此俗,而在北 方却不多见。较《吴郡岁华纪丽》略早些的乾嘉之际的苏州风俗书《清嘉录》也记有此俗,不过该书比较简略,不如袁著宏富 。
至于苏州本地史料的丰富自不待言。著名的苏州园林,本书就有好几处记录了园林沿革和明清时的盛况,如三月的“清明开园”。从袁氏记录来看,苏州园林在当时就在清明至立夏间对民众开放 ,“园丁索看花钱,纵人游览”,大概主人也有与他人同乐的意思。这则风俗后附录甚多,颇有许多有价值的记载。如拙政园此时已经是“吴中园林之冠”,这个地位一直保持到现代,而园林外“趁市者张幔列肆”的市声热闹景象也依旧如故。阅读到这些片段,总觉得过往的风俗似乎也不曾远离今人。
就是我自己,也唤起了一些对故乡的回忆。故乡不在江南,但因是江中流沙积成陆地,本无
原住民,都是明清之际从江南迁来,所以在语言习俗上多同江南。
该书中有些只鳞片爪就能证实这种渊源。如十一月的“三朝露”:“寒朝久雾不开,主西风大
作。谚云:‘三朝迷露发西风。’吴人称雾为迷露也。”这句“三朝迷露发西风”就是至今仍活跃在我们家乡的一句谚语,也是一定应验的气候现象。四月的“疰夏饮七家茶”:“吴俗以入夏眠食不安曰疰夏。盖吴下方言,谓所厌恶之人曰注,则疰夏之意,犹厌恶之意也。”疰夏一词中医中有,但症状多指小儿,而在家乡方言中则适用一切人。曾读到杨绛先生在《花花儿》一文中“每年初夏我总‘疰夏’”的句子,真有如遇故人之感,而在袁氏书中终于找到了词的来龙去脉。
风俗书不算常见的图书品种,不过前几年坊间的《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一书颇有影响,该书虽是记旧时儿童游戏,其实多与风俗有关,有拙朴之趣。周作人诗,丰子恺绘,钟叔河笺释,图文诗并茂,名家的青眼相加,大概是因为许多人童年记忆里的快乐都与 风俗有关。同样,这本《吴郡岁华纪丽》记的虽然是数百年前的一地风俗,于我却也有些乡关之谊和文化上的怀旧。当代藏书家黄裳先生的一句“春灯漫阅,不觉夜永”,是足以形容这一阅读之旅的。
(出处:《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09期,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10级博士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模式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写好了,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